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权威发布】弘扬工匠精神 树立职业英雄——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谈技工教育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7日 
 
——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谈技工教育
 
技工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实践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后备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日前在人社部举办的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时说,技工院校办学的理想境界就是:把车间搬到教室,把学校办进企业,让学生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技工教育,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事实证明,职业教育不仅大有可为,而且也大有作为。
高质量就业需要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就业的角度而言,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张斌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超过2500万人,新生劳动力将达到1600万人,其中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
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基本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生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偏低,职业转换能力差,再就业难度大。产业需求变化和劳动力供给变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从总量上看,今年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一季度求人倍率为1.12。
从结构上看,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拉动了对技工的强劲需求,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仅占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从群体上看,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仅占34.6%,缺乏技能已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同时,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企业职工转岗转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张斌说,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培养适应产业需要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弘扬工匠精神改革教学体系
大学生就业难,高校招生却很火爆。相反,技校学生好就业,但技工院校却出现招生难。
当前,我国的技工教育正受到体制之困、环境之困和发展之困。张斌说,从外部而言,技工院校生源受到挤压、经费来源不足、面临的社会环境尴尬;从内部而言,一些技工院校缺少特色、一些院校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学校吸引力下降、培养质量不高……
同时,一些院校沿袭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的培养体制,采用“三段论”“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不仅导致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导致学生能力培养缺失,职业特征弱化,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张斌说,创新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让教育回归教育。
张斌说,技工教育改革需要建立以学生本位的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将注重学生个性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为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还应该把服务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把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作为办学的基本目标。”张斌说,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就是要打破知识教育的学科体系,强化职业性特征,大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
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告诉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依靠的正是这些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张斌认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着力点同样应该放在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通过学校升格,或者提高学历层次来增强吸引力。
“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还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张斌说,所谓的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技能是全球通用货币
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了“工业4.0”战略。
所谓的“工业4.0”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张斌说,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目前,“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工业大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或“制造业回归”战略,以保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地位,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制造业、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美国率先在制造业领域对200万技术工人开展技能培训。加拿大制定《就业增长和长期繁荣》的预算案,计划为每位受训者提供1.5万加元的资金,解决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所具备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英国实施“国家技能战略”,提出要通过加强培训使英国具有世界级的技能水平。澳大利亚发布了“未来劳动力开发战略”,提出满足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
与西方国家相比,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一些行业虽然已经具备全球竞争优势,但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一些高端制造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可以说,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体实力处于第三阵营。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促进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引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加速更迭。
张斌说,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生产模式、组织方式和价值链重大变革,也会对就业结构、岗位要求带来重大的调整。
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重要纽带,是学校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企业需求的有效途径。
把车间搬到教室,把学校办进企业,技工院校要实行工厂式的办学模式,探索股份制的校企合作,实现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集团化的发展方向。
“要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做到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张斌说,体验式课堂教学、情景化专业训练、岗位性人才培养,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学校即企业,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员工,作品即产品。
版权所有:邢台技师学院(邢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冀ICP备12020938号-1 
地  址:河北省邢台市钢铁北路850号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0898号